常見的情緒病 | 常見的兒童問題 | 其他問題

常見的情緒病
情緒病的病徵可分為身體及情緒兩大方面。身體的病徵有頭痛、失眠、疲倦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疼痛;而情緒病徵有煩躁、緊張、憂慮及情緒低落等。一般患者未必能夠察覺自己遇上情緒問題,亦不知道身體不適可能與情緒病有關。大部份患者往往花費了大量金錢作身體檢查和不同的化驗,最終卻得不到適當的治療而耽誤病情。如果對情緒病不加理會,身體及情緒的問題便會越來越嚴重,令患者感到極度痛苦,也會影響日常生活。

情緒病的成因可能基於下列一個或多個因素﹕

  1. 遺傳因素﹕家族有情緒病的歷史而遺傳給下一代。
  2. 生理因素﹕腦部化學物質失調或荷爾蒙變化,令情緒受到影響。
  3. 其他生理因素,如疾病、酗酒和藥物的影響等。
  4. 環境因素﹕親人逝世、婚姻破裂、父母離異、工作不順利、退休、欠債、長期患病等;其他生活上的轉變也會產生壓力,累積的壓力越多便會越容易有情緒病。
  5. 性格因素﹕凡事執著、要求過高、完美主義等。
    常見的情緒病: 常見的兒童問題: 其他問題:
    抑鬱症 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 燥狂抑鬱症
    經常焦慮症 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 驚恐症
      違抗性行為 強迫症
      讀寫障礙 社交焦慮症
        特殊恐懼症
        創傷後壓力症
        產後抑鬱症

備註:測試只是初步評估,不能作為專業診斷之用。如有任何疑問,請向臨床心理學家或受過有關訓練的醫生尋求協助。

常見的情緒病

抑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簡介》
一般人在一生中也嘗過感到不開心、憂鬱、情緒低落及提不起勁,但若維持兩星期以上,並伴隨食慾不振、失眠、自信心低落等徵狀,便有可能是患有抑鬱症。

《發病率》
全球4-10%的人口患抑鬱症,過往調查顯示,其中15%的嚴重抑鬱症患者甚至會自殺身亡。根據美國國家精神健康研究(NIMH)的數據顯示,美國成年人一年發病率為6.7%,青少年則為11.2%。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健康情緒中心進行的研究顯示,香港一年發病率為8.3%。即約40萬人患上抑鬱症。預計此病在未來15年,會成為繼心臟病後,另一種對社會帶來重大經濟和人命損失的疾病。

《小測試
請根據你的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1.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幾乎每日大部分時間都感到情緒低落或難以開心?

2.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幾乎每日大部分時間都對任何事情提不起興趣或沒有動力做事?

3. 過去兩個星期,你是否經常出現以下情況? (可選多項)

食慾改變,如胃口變差或過量進食
失眠或睡眠質素差
說話或行動變得比平日緩慢,或坐立不安
容易疲累
難以集中精神
自信心下降或責怪自己
有不想生存或自殺的念頭

4. 上述情況是否對你做成明顯困擾或對你的生活,例如學業、工作、社交等,是否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分析結果》
根據國際診斷標準DSM-V,如果 :

問題 你的回答
1或2 選答〈是〉
3 選了三項或以上
1、2及3 共選了五項或以上
4 選答〈是〉

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上抑鬱症,建議你盡快向專業人士尋求評估。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患者可以在醫生處方下,服用抗抑鬱藥物,改善病情。九十年代的新型抗抑鬱藥物(如SSRI、SNRI、 NASSA等)副作用少,切勿擅自停藥或加藥,以免影響病情。
如果病人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或酒精,必須告知醫生,以免藥物在身體內產生副作用。

2)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CBT ) 為現今科研證明最有效治療抑鬱症的心理治療模式。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病人找出病徵、誘因及負面思想,從而改善負面情緒。

3) 家人幫助
要接受病人,多些關心、多些聆聽、細心觀察患者的情緒和行為,亦要體諒、忍耐和鼓勵患者。家人要提醒患者服藥,幫助控制病情﹔鼓勵和陪同患者參加一些曾經令他/她感到愉快的活動,切勿忽視有關自殺的話語,包括各類暗示及直接的警告,如立下遺囑、遺言、甚至說出想死或自殺,家人應多關懷及陪伴患者,並立即轉告醫生。

《溫馨提示
● 適量運動,有助鬆馳,舒緩壓力
● 不要訂立難於實現的目標或背負太多責任
● 把大型的工作「斬件」,逐項完成
● 不要對自己抱太高的期望,以免帶來更大的挫敗感
● 找朋友陪伴,比單獨面對問題好
● 參加社交活動,令自己感覺好些
● 不開心的時候,把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例如找人傾訴、哭泣,都有幫助
● 定時服藥,減少復發機會


經常焦慮症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簡介
經常焦慮症是指對廣泛的事件也經常感到擔心及焦慮,例如:家庭、工作、學業、健康、經濟、朋友等,那些擔心揮之不去,甚至影響身體及日常生活。

《發病率
在本港,估計約每4%人口患病,任何年齡都有可能出現,但以童年至中年之間的一段時間發病率較高。

《小測試
請根據你的經驗回答下列問題:

1. 過去六個月,你是否經常對不同的事情也感到擔心或緊張?

2. 你是否覺得擔心或緊張的感覺難以自控?

3. 過去六個月,以下情況是否經常出現? (可選多項)

無法安靜
容易覺得疲累
難以集中精神
容易發脾氣
身體多處痠痛或肌肉繃緊
失眠

4. 上述情況是否對你做成明顯困擾或對你的生活,例如學業、工作、社交等,是否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分析結果
根據國際診斷標準DSM-V,如果 :

問題 你的回答
1及2 選答〈是〉
3 選了三項或以上
4 選答〈是〉

那麼,你可能已經患上經常焦慮症,建議你盡快向專業人士尋求評估。

《治療方法
1)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治療重要的一部份,最有效是合併藥物及心理治療。藥物可幫助病患者放鬆心情,當中最普遍的藥物是血清素調節劑 (SSRI)、普加巴林(Pregabalin)及腦腎上腺素調節劑 (SNRI),它們較鎮靜劑及安眠藥的療效更全面,長期副作用更少,而且不會上癮。

2) 心理治療
協助患者明瞭讓自己過慮的因素,如:過份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別人的行為等,如何避免把小問題看成大問題,找出災難化的想法、減壓方法、減低無助感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等。認知行為治療約需10-20節。